本集聚焦中国美协原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岭南画派山水画家李劲堃的艺术求索之路。他以博采众长、融汇中西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富有崭新气象的东方美学作品。在他笔下既有大漠戈壁的苍茫沉雄,又有岭南山川的秀美景致。
马正康先生的《海鸥相机大观》出版了,这对于国内的相机收藏,特别是国产相机收藏是一件大事。而这本书的问世,又不仅仅是相机收藏界的大事,也是上海轻工业,甚至是民族工业的一次相机行业梳理和记录,意义非常的深远。
这本书写的是海鸥相机,讲的却是上海照相机发展的生产历史,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民族工业走向与成果。
这部书由马正康先生主编和写作的,所有的实物资料都是由马正康先生整理和归纳的,而所记录的实物资料,绝大部分来自马正康先生的“海鸥之家”收藏馆的私人藏品,那么马正康先生是怎样收藏海鸥相机的?怎么想起写作这本书?最终“海鸥之家”又会是怎样的归宿呢?
我来告诉大家这三点“秘密”。
1、“海鸥之家”的藏品怎么来的
笔者早年喜欢收藏相机,在国内相机收藏圈里混个脸熟,但在2012年就舍弃了原来喜好,转而游山玩水,游走于天地间,完全远离了相机收藏和这个圈子,但是2020年马正康先生加我微信,约我和天津李晓璘先生有时间,来上海他的“海鸥之家”看看,结果又把我生生拉回了这个圈子。
我原来并不认识马正康,早年他也没收藏照相机,他联系我后刚好上海有事,于是就去了海鸥之家。开始并没有在意,这些相机也都是熟悉的,但是当我浏览完这里的相机和资料展示,就不淡定了,用两个字说明感受,就是“文化”。
马正康先生的收藏理念与文化探寻和很多人是不同的,除了相机,还有大量的实物资料,让我看到了收藏的更深层理念。这里不单单是摆放着海鸥品牌的相机,更是展示了上海照相机厂五十年所走过而路,以及那段岁月的一帧帧历史画面。
而主人马正康先生虽然已经年过七旬,却是相机收藏领域的“新人”,他说自己的收藏历史还不到十年啊。他的收藏起点虽然也不高,甚至过于普通,只收上海产的相机,只收海鸥,但是立意却十分的高远,不单单是拥有相机,而是关注到了相机后面的历史与人文情怀,还有上海照相机厂走过的五十年道路,这就是上海轻工业绽放的一道风景线。
马正康生于1949年,原来是上海建工高级工程师,上海东昌建筑装饰公司董事长,两届上海市劳动模范,2010年退休后开始学习摄影,把玩相机。
刚开始是喜欢的就买,没有目的,但很快发现这样不行,相机再多,文化分量也不够,他想起了海鸥,想到上海照相机厂,于是找到了方向,那就是收藏、收集上海产的相机和资料,几年后成果斐然,建立了“海鸥之家”相机收藏馆。
中国的相机虽然技术水平并不高,但是在特殊时期也生产了大量的相机,堪称相机生产大国,而其中的上海照相机,又占有国内相机的大半壁江山,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相机产业的水平和发展方向。
马正康先生能敏锐的捕捉到这一文化脉络和收藏线条,既有身处上海的得天独厚位置优势,也有他对于收藏与文化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目光,虽然很多人收藏国产相机,但是像他这样坚定信念,锁定一个品牌,在文化上深挖的收藏者当时并不多。
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用十年时间磨一剑,这一时期的大量收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终成海鸥相机收藏“第一人”。
2、《海鸥相机大观》是怎么写作的
这是一部相机书,也是一部上照厂的历史书,更是对上海照相机厂一个时代的完整记录。
马正康先生集十年的时间收集资料,完善藏品,悉心研究,但也群策群力,在写这部书时征求了很多相机收藏人、特别是上照厂的老员工、亲身经历者的建议和意见,是大家共同完成的,所以马正康先生谦虚的把自己称为“主编”,而不是“作者”。
马正康先是搜集相机,在各种相机店、旧货店、古玩地摊上以及网络上搜集购买上照厂的相机、镜头和各种摄影器材、产品。身在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收集上海产的相机要容易一些,但是也有遗憾,在他收集上海产相机的时候,上照厂变成了海鸥公司,而海鸥公司已经处于停顿或者是停产,资产转让的枯萎时期了。
然而这一时期,也有有利因素,那就是上照厂的老职工还在,海鸥相机的历史还有人能说得清,于是他在延安西路华融大厦,办起了“海鸥之家”,这里即是他收藏的上海产相机的展示地,也是海鸥老职工的聚集地。他把上照厂的老职工请来,在他们身上挖掘上海照相机厂的历史,相机的研发和历史变迁,收集了很多上照厂最真实、最珍贵和不为人知的素材。
上海照相机厂五十年间生产了大量的相机,但是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一部分,相当部分的相机及镜头的研发只停止于实验阶段,最后没有批量生产,甚至都没有资料记载过,而这些没有形成最后产品的研发,不仅是上照厂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上照厂科研与实力的体现,更是我国照相机研发水平的记载。
“海鸥之家”的创办,让很多老职工很激动和感动,企业的几次转制,让老职工失去了根基,成了“没娘的孩子”,而“海鸥之家”让他们找回文化氛围和存在感,大家在这里重新聚起,看着昔日这些经过自己手里研发到生产和组装的相机,一排排排列和面对面在一起,非常感慨和激动。
上照厂老职工的回归和讲述,不仅让马正康了解了很多未见于书本的资料和资讯,还有很多早年研发的实验机、原型机得以再现,一些老职工不仅拿来了他们手里的珍藏多年的稀有海鸥、更是讲述了当年的研发经历和诸多故事,也使这本书的写作多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记述。
我也曾在海鸥之家采访过多位上照厂的老职工,比如上照厂总工程师、参与东风相机研制的孙晶璋先生;上照二厂的试制车间主任,参与过红旗研发的施锡鑫先生;上照厂高级工程师、精饰厂厂长杨明虎先生;上照总厂办公室主任、《海鸥报》主编李东晨先生;第一只海鸥变焦镜头的研发人朱斌超先生;海鸥全视场相机研发人、上照四厂工程师葛伟导等人。
这些人年纪都很大了,更加怀念昔日的时光与岁月,马正康先生建立“海鸥之家”,重新聚起海鸥相机文化和历史的对接点,属于抢救性的挖掘了上照厂的历史和海鸥相机最后一批人的口述资料,也成就了这部书的精华和骨架。
遗憾的是很多人最后没有等到这部书的出版就过世了,比如总工程师孙晶璋先生,2023年12月我和马正康到医院采访他,一个月后他病故了。
马正康说:“孙晶璋先生对我帮助很大,对这部书帮助很大,可惜他没有等到出版的这一天......”
3、“海鸥之家”的藏品相机归向何处
马正康先生用十余年时间打造了海鸥相机收藏王国,也写出了中国照相机历史上、甚至民族工业历史上非常重要著作《海鸥相机大观》,也完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辉煌,接下来他还会做什么呢?
马正康说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虽然依然担任上海华侨摄影协会副会长、上海相机收藏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但他已经考虑这些年收集的海鸥相机和摄影资料的去处,他说海鸥相机是上海轻工业产品结晶,也是民族工业的著名品牌,理应作为文物资料保存下来,不仅要留在中国,也要留在上海,这是上海人民的宝贵财富。
“海鸥之家”的系列相机和各种资料等全部藏品,将无偿捐献给了上海有关部门,作为实物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预计年底前完成整体移交。
另外《海鸥相机大观》一书已经被上海轻工著名品牌展示馆收展,摆放在最佳位置。
《海鸥相机大观》是一本值得收藏、值得品味咀嚼的好书啊!
马正康说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从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到两次上海劳动模范的实干家,再到退休研究上海照相机的历史,每走一步都是非常的踏实和留下印记,最后到《海鸥相机大观》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产相机史的空白,也留下了一份真情,和对海鸥相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浓厚挚爱。
向马正康先生致敬!股票融资利息多少
马正康海鸥相机上海海鸥之家相机发布于:辽宁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炒股配资平台开户_配资股票平台app_线上配资平台app观点